地極轉換

轉《地極轉換》

1、地球停止了自轉

在轉換之前,地球減慢了它的自轉,並最終停止。在世界各地的文字曆史或口頭傳說中,都有一個超長時間的白天或夜晚的記錄。對在地極轉換之前的一個星期內,地球自轉減慢並最終導致停止這一現像的解釋是,從地球附近經過的一個行星的磁場抓住了大西洋的裂縫,所以地球就不能克服這個吸引繼續轉下去了。地球的這個部分是在介于兩個大陸塊的中心,在磁極上是相當中性的。但從大西洋兩側的大陸不斷遊離出一些部分,在大西洋中線兩邊變成熔岩流並冷卻下來,這種過程持續了很長時期,以至于在這個地方(大西洋中線兩側)排列了過多的冷卻後的熔岩,這導致了大西洋中部形成一個長長的裂谷。太平洋海溝位于水面下更深的地方,而且它的化學成份的性質與在大陸漂移中新形成的岩漿的成份也不一樣。這樣,大西洋的熔岩海床被吸住了,面對著太陽,也面對朝著大西洋大裂谷從南側不斷接近的行星,並導致了歐洲、美洲和非洲位于地球上長晝的一側。

(1)大西洋伸長

大西洋已經在過去被明顯地拉長及撕裂了,因為大西洋兩側的海岸線被往下拖,你可以在北美大陸的東海岸看到森林被淹沒到水面下,百慕大附近也有被淹沒在海浪下的公路。同樣,英格蘭島西部的土地也傾斜了。南北走向的大西洋裂谷的長度已經和現在的南北極之間的距離一樣長了,這顯示了近期的撕裂。在非洲,裂谷日益加劇了阿拉伯半島從大陸上徹底分離出去,這已經表明了有某種壓力在起作用。在地球自轉停止的那一周內,這種作用會達到極端,大西洋裂谷處于極大的張力之下,海岸線被順著大西洋兩岸拉下海去。歐洲和非洲被(由于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而繼續自轉的)地核部分不斷地向東拖,這樣,地球會在那一個星期內發出痛苦的呻吟。

(2)太平洋縮短

沿著太平洋的邊緣,太平洋板塊被推到美洲大陸板塊下面,太平洋縮短的過程已經在地極轉換前被啓動,而正在減少的板塊傾向于繼續保持它們即將減少的部分,這在印尼導致了災難。喜馬拉雅山脈在過去被擡高,這也預示了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在大變動中的一個細節。整個美洲西海岸的地震增加了,在日本和印尼的活火山變得極度活躍。印度(北部)被突然拉到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下面,這在處于長夜星期中正在擔心會發生最壞的事情的人們中間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海潮還不是什麽問題,因為平時彙集在赤道周圍的海水現在都平均分布到了整個地球,兩極地區的海水會比平時更多(根據原文對于俄羅斯的描述,俄羅斯北部海拔較低的地方因為這個原因會被上漲的海水大面積淹沒),在赤道區域內的海水會比平時少。

(3)紅色的塵埃和石頭冰雹

紅色塵埃的沙塵暴是警告,一個應該立即隱蔽在金屬屋頂或草皮屋頂的避風的建築裏的警告。在紅色塵暴發生時,距地極轉換發生的時間不會超過幾個小時了。紅色塵埃的沙塵暴持續的時間少于24小時,更大的可能是少于12小時。這取決于幾個因素,包括(從地球附近經過的運動軌迹類似于彗星的太陽系第十二行星所攜帶的)紅色塵埃用多少時間穿越地球大氣層沈澱到它被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並報告的地方。在一個地方,最初的塵埃信號可能是在地極轉換的18個小時之前,人們全都恐慌地奔跑來隱蔽自己。在另一個地方,塵埃可能一開始沒引起人們注意,直到它變得很濃重,這時距離地極轉換可能只有6小時了,但不管怎樣,這個時間還是足夠人們找到一個躲避的地方。在轉換發生前,(第十二行星攜帶的)來自于紅色塵埃的石頭會掃過地球表面。普通的屋頂可以防護這些冰雹石頭的沖擊,這有點類似于在暴風雨中冰雹落下毀壞農作物的情況。

2、地極轉換

在自轉停止的那一周內,地球的被第十二行星吸引停止了自轉的地殼和因為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而繼續自轉的核心之間構成了巨大的水平方向的張力。在地球的核心部分和地殼之間的連接處斷裂並移動時,這個張力被釋放。然而,地球的核心部分還是在拖著地殼,地極轉換因此就突然發生了,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在大半個小時的時間裏發生的。在(這大半個小時的時間裏的)一段時間內,人類觀察者由于過分震驚而變得麻木(以致這段時間在記憶上是缺失的)。一開始,當地殼和地核之間從各種地方分離時,會産生各種振動和搖動(因各地地質情況不同,振動的類型也不同)。然後在那些地殼被地核重新拖住的地方,會發生幾分鍾的滑動,地殼和地核一起滑動到一個新的位置。在滑動期間,海潮沿著海岸線沖上陸地,因為海水並不是固定在地殼上的,它可以自由地移動。海水總是傾向于待在原來的地方,而地殼本質上來說是在它下面移動的。當地核發現它已經和地殼(在斷裂之後)重新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它(內部的半流動的熔岩)會發生一些攪動,並最終沈澱下來,而含有更多固體的地殼則會繼續它的運動。這就是那些發生造山運動和大地震的地區的情況,有點像撞車時碰撞點被破壞,而運動一定會停止。

(1)飓風

在地極轉換期間,地球的大氣會突然做幾件事。它和地球一起被拖住了。它形成氣團移動,把空氣推移到另一個地方。這樣,即使是那些地球上位于極點的在轉換期間沒有移動的地帶,空氣也是狂暴的。它形成旋風,因為旋轉運動是空氣在碰到阻力時的反應,就像在刮龍卷風和飓風時看到的那樣。人們無法設想超過他們在今天的世界上經曆過的飓風的力量。你們的飓風和台風描繪出當氣團試圖互相沖擊時會發生什麽事情,它取決于氣團的密度、地球引力以及它們運動的速度。這些相同的因素在地極變換中是肯定會起突出作用的。待在地形下凹的地方(但不是在海岸線附近,那裏會被海水淹沒的),躺下來,並且把任何你希望在飓風過後還能找到的東西綁好固定。

(2)地震

對于一個把大陸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板塊,並且在大陸被撕裂的時候各種東西會怎樣反抗這個過程——金屬在斷裂前彎曲並扭曲,一束光纖會在光纖一根根折斷的時候反抗被撕裂,被撕裂的大陸並非想像的那樣傷痕累累。陸地實際上是覆蓋在很多層板塊地質結構上的,問題是這些地質結構大部分都在同一個地方斷裂了。(斷裂後的)陸地仍然覆蓋在這些地質結構上,因為有些板塊結構還沒斷裂。這樣,裂開的大陸並不比(因一部分板塊被擠入另一個板塊下面而)面積減小的大陸或滑動到一個新位置的大陸有更多的傷痕。大陸邊緣的土地通常會保持它們原來的海拔高度而繼續位于海洋熔岩層之上,這是由板塊的厚度決定了的。固體的土地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由比較輕的元素組成的,在地球行星早期的冷卻過程中,這些較輕的元素上浮並最終形成了飄浮的地殼。
當一個板塊迅速地擠壓到另一個板塊下面時會發生造山運動。在板塊之間有摩擦力,所以位于上面的那個板塊會起褶皺。這些褶皺表現出了壓力的産生和釋放,這些壓力會導致板塊猛烈的水平位移和地貌劇變,有時因地層斷裂會形成新的懸崖或者突出地面的巨石。那些在板塊互相擠壓時,處于上面的板塊的人們會被抛向天空並受到撞擊,簡直沒有安全的地方來躲避。板塊擠壓把較低的地層上面的陸地向前推,這可以釋放壓力。這種(一個板塊對另一個板塊的)刺入可以是很突然的爆發式的,岩石層再一次徹底下沈了。即使在那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平時地質活動並不活躍的地方,壓力的産生和釋放也會導致地表起皺。被壓縮的岩石也會被水平地推入它附近的由土壤或者任何密度比岩石小的東西所占的空間。所以,那些位于山谷的人會發現石頭從山坡上彈射了出來,或者石頭意想不到的從他們的腳下像標槍一樣發射了出來。想要躲過造山運動地質災害的話,待在山裏是不可靠的,而且我們不建議那麽做。

(3)火風暴

在彗星(就是前面所指的第十二行星,可能是因其運行軌迹類似于彗星,作者這樣稱呼它)經過的時期,它會對地球的上層大氣産生一個沖擊,有幾個地方的有效氧(有效氧可能是指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的單質氧氣,而不包括氧化物,因為氧化物中的氧元素已經和其他元素形成了較穩定的化合物,而不能再起到氧化劑的作用了,也就不再“有效”了。)完全被消耗完了。彗尾中的熱氣體因為頻繁的閃電和經過正在噴發的火山上方被加熱而生成了烴類(碳氫化合物)氣體(這個過程類似于氮氣和氫氣經閃電催化合成氨氣,碳和氮是相鄰的元素,在化學性質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燃燒的石油氣形成一大片天火像下雨一樣降落到地球上。因為上層大氣的消散,這些石油氣還沒有來得及在火雨中爆燃就已經落到地球表面。這種火風暴會殺死它下方的所有生命。所有這一切都曾經在遠古時期作為人類的觀察結果伴隨著大災難被記錄了下來。這種火雨會使森林起火燃燒,之後那些地方的植被會從種子和植物的根系重新生長出來,很多地區只不過是在一段時期內因植被遭破壞而裸露著地表。

(4)洪潮

在地極轉換期間,海洋作為一個整體是運動著的,在地殼移動時,海洋卻因為保持著原來的運動狀態而待在原來的地方,這樣海水會越過海岸線沖上陸地。這就是洪水海潮,海潮的最前鋒也是它的最高點,像寂靜的潮水一樣不斷上漲,海浪沖擊著內陸地區,毫不退卻的向前移動著,這是一個穩定地向內陸方向不斷加強的洪水。對于那些暫時還沒有被洪水淹沒的人,他們最初的想法是跑到比海水高的地方。很快他們就到站到了能到達的最高地點,然而,海水仍然在穩定地流向內陸地區,並且仍然在上漲(而最終淹沒那些已經站在了“高處”的人)。那些在船上或者在漂浮物上的人,會被海流帶到內陸地區,直到一個相反方向的退潮開始。反沖回來的海水因為對于地殼具有一定的相對速度,它不會在它平時所在的海床的位置上停下來,而是越過海床沖擊大洋另一側的海岸。所以,大洋兩側的地區會交替地經曆這種大海潮,這種情況會持續一些日子,直到海水的動能減小為止。當洪潮退回時,那些仍然漂浮在水面上的人處于一個被海流拉向大洋深處的危險之中,因為各處的海水並不是均衡地流回海床,在有些地方海水會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地回流。

在海潮的波浪遇到山峰的地方,海潮會鑽過峽谷繼續前進。在海潮流過內陸的地區,會導致洪水深入內陸幾百英裏(1英裏大致等于1.6公裏)。在大西洋擴寬的地方和從北美大陸撕裂出來的地方,都會被海水占領。將會有比周圍的海水更多的可供海水彙聚的地方,這會導致更遠的原來集聚在兩極的海水迅急地向地球上的這些部分流動。印度洋上會有一個暫時的海水低地,它會把原來彙聚在南極的海水吸引過去。在太平洋戲劇性地變短的地方,太平洋中的海水會發現承載它們的“碗” 突然變小了,海水會沿著兩邊的海岸上漲。因為太平洋十分寬廣,並且它的海水會越過以巴拿馬為中點的地勢很低的中美洲地區流進大西洋(這麽說來中美洲地區海拔低的地方都要遭沒頂之災了),或者從澳大利亞周圍流走,太平洋沿岸的海洋潮的波浪並不會比世界上其他大洋沿岸的海潮大太多。

3、大事件描述

(1)、當地球的南極被經過的第十二行星的北極抓住時,會向北移動,地殼從裏向外裂開並以這種方式獲得了自由,這使之前存在的各個壓力點都得到了放松。從而,歐洲和非洲會進一步向東移動,這允許大西洋在向北的滑行中被撕裂。

(2)、承載著歐洲、俄羅斯、近東的厚重的板塊也移動了,受這一過程直接影響最大的是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在這裏被歐亞大陸推動著有力地壓向印度,一眨眼的功夫,這些國家(印度、斯裏蘭卡、馬爾代夫等)就沈入海平面以下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印度那個地方生活著10億人啊)。

(3)、印澳板塊被壓入喜馬拉雅山脈之下,這一結果減輕了沿東非大裂谷的水平方向的擠壓力,所以它們就迅速地撕裂了,並且是在一步步地震動、調整暫停、震動之間完成這一過程的。基本上來說,非洲大陸的東移提供了導致這一撕裂的動力。

(4)、在大西洋撕裂,以及北極或北美大陸被拖動的過程中,一個在聖·勞倫斯航道上的原先就存在的裂縫進一步擴大了。從本質上來說,北美大陸是通過許多點和大西洋的另一端虛弱地連接著的。在大西洋裂谷分離的時候,北美大陸與裂谷以西的部分帶動加拿大一起向北移動。

(5)、承載著歐洲、俄羅斯和亞洲的厚重板塊向東的移動會把這個板塊沿著喜馬拉雅山脈撕開。就像我們陳述過的,在現在是喜馬拉雅山脈北部的地方造成一個深入俄羅斯內陸的海灣。這會伴隨著陸地的劇烈運動和斷裂,在地極轉換的那一個小時內,和東非大裂谷的撕裂一起發生。

(6)、當鄰近巴西東部陸地突出部分的海洋到達了現在的北極的位置的時候,地殼滑動停止了,這造成了另一個效果。北半球板塊的主要部分突然停止了,之前所有跟隨著它們滑動的東西都撞向了它們(有點像是追尾事故)。體積巨大的北美大陸起著阻擋作用,會導致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像撞在一堵牆上一樣)被撞碎。

(7)、在非洲大陸已經向東方滑動了的情況下,原先存在的壓力被進一步轉移到東方,因為印澳板塊的縮減已經發生,板塊之間已經建立了不牢固的連接,板塊移動的動力也被轉化了。

(8)、在原來是北半球的地方發生了碰撞事件,太平洋板塊的東端被擠入美洲板塊下面時,太平洋的壓縮産生了阻力,日本爆炸了,印尼被擠碎。

(9)、這釋放了南美和非洲大陸南端以南的板塊的壓力。當太平洋調整自己的時候,它不情願地向南極洲——這個地球上一直沒有感受到板塊壓力的地方施加了壓力,這允許南美大陸東端和非洲西端之間突然浮現出一塊新的土地——新亞特蘭提斯。


Asia & Pacific Rim 亞洲及太平洋沿岸

面積巨大的中國大陸因為以下幾個因素會在即將到來的地球兩極變換中比較走運。首先從地理上來講,內陸地區位于遠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而且(由于中國在兩極變換前後所處的緯度相差並不大)它的冷暖適中的氣候會大部分繼續下去(在其他一些緯度變化大的地方,氣候的改變可能是災難性的,如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國及俄羅斯和西伯利亞現在的東北部的堪察加半島,阿拉斯加及北美現在的西海岸,新西蘭都會變成熱帶或亞熱帶,東南亞,南亞,南美洲現在的東部會成寒帶。中國也一樣,總之是熱帶變成寒帶,寒帶變成熱帶)。只是,因為它和變換後的南極——印度之間的距離比它現在離變換前的北極更近,中國的夏天會變短,冬天會比現在長一點(根據篇首地圖結合地球儀大致測算,上海市或者說上海市遺迹將位于新地球的南緯43度,湖北省位于南緯48~51度之間,華北平原位于南緯45~49度,中國將會像現在的歐洲一樣成為一個標准的溫帶國家,而不再是現在這樣的暖溫帶-亞熱帶國家了)。其次,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民現在的生活方式還比較原始,當他們住在泥巴和稻草做成的房子或者帳蓬裏的時候,早已經學會了堅忍地適應嚴酷的環境。以上這些因素會使很多人在地極變換災難中生存下來,並適應隨後而來的在農作物生長季節中所遇到的各種(尤其是食品短缺)困難。中國和亞洲其他部分一樣,在地球自轉停止的那一個星期內是處于長夜的一邊。這種情形導致了混亂的擁擠和人們之間的頻繁而活躍的交談,當人們因為擔心以後永久都會是黑夜而極度焦慮的時候,這個長夜星期就這樣結束了。

Hong Kong香港

作為一個有很多海灣和港口的水上城市,香港在現在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地。然而,在即將到來的大災難期間,這個城市不會那麽幸運。因為太平洋兩端的大陸往中間擠壓,使海水更多地沿海岸上漲而不是下降,再加上地極柱消失,幾個月以後,這個城市就不能再住人了。為了安全起見,建議你們搬到地勢比較高的地方,而不是計劃長期住在香港,除非你住在一條船上,那樣你會碰到一次又一次的短期緊急事件。

Taiwan台灣

台灣,雖然是一個島,卻有一些地勢高的地方,即使在地極柱消失之後,它也將像陸地一樣幸存下來。因受擠壓而變短了的太平洋會把一些大塊的陸地向上推,台灣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受益。而台灣的鄰居,日本和菲律賓,因為太靠近猛烈爆發的火山,將會在幾十年的時間裏在地球的這個部分造成陰暗。

Korea韓國

韓國位于一個半島上,伸入到太平洋邊沿的海洋裏。因為這個因素,它會在即將到來的轉換中遇到雙倍的打擊,因為海水可以從幾處不同的海岸一起向它攻擊。那些沿著只有一側擔心大海侵襲的海岸線居住的人,可以大致的推斷出海水會從哪裏、以什麽角度沖過來,哪一處懸崖會因為潮汐的沖擊被海水漫過。但那些有三個方向的海岸線需要擔心的人會發現,他們自己將要遭遇到和那些在內陸地區被夾在兩條大河流中間的人一樣的危險,就像在法國,從地中海和大西洋來的海浪會在中間相遇,迫使海水在那片土地的中間升高到如果海水只是在某一時刻從一側海岸侵襲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高度。此外,緣于太平洋被壓縮而下沈,韓國會經曆到破壞性的地震,還會遭到無法想像的比內陸地區海拔還高的海水的沖襲。只有很少的人會在那裏幸存,如果可能的話。

Seoul漢城

漢城,南朝鮮,將會發現自己處于一個整體移民的困難的選擇之中。鑒于朝鮮半島將會遭遇到的海水的襲擊,只有很少的人會幸免于難,那些想活命的人就應該考慮在地極轉換發生之前搬到其他地方去。在即將來臨的年份中,北朝鮮和南朝鮮之間的緊張狀態只會變得更糟,而不會變好。日本會被摧毀,搬遷到那裏就像是把自己送到獅子的嘴巴裏一樣危險。中國橫越黃海海面的山東半島會徹底地被洪水淹沒,而且,中國的人口是如此地衆多,在地極轉換後農作物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活著的中國人預期會互相吃人。這樣來說,搬遷到中國現在很寒冷的地區,到中國東北,或者到俄羅斯的邊境地區,會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些地區在轉換之後會有一個更溫和的氣候,而且歸因于當前比中國南方更長的冬天,這些地方現在的居民很少。向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遷移,同時也是遠離將要成為南極的印度,進入到一個在轉換之後會有更好的氣候的土地上。

0 comments: